首页 | 基地概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人才培养 | 社会服务 | 数据资料 | 论坛 | English 
发展规划  
 基地简介 
 机构设置 
 研究团队 
 发展规划 
 研究方向及成果 
 专家题辞 
 管理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基地概况>>发展规划
“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

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十二五”发展规划

 

研究基地的建设是高等学校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办学层次的重要标志;同时,研究基地的建设也是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各级政府及事企业单位提供学术服务的重要机构。近年来,在山西省教育厅和学院的支持下,以汾河流域环境变迁和科学发展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历史流域学学科,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加强了硬件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为进一步推进研究基地健康发展,切实践履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特制订本规划。

一、学科基础与建设成效

近年来,我们从“历史流域学”的视角,对汾河流域环境变迁、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生态安全、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完成了相关的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探究汾河流域的科学发展问题,形成了一系列了特色鲜明的观点和方法,为历史流域学学科建设和流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同时研究团队不断壮大、专业队伍结构日趋合理,研究方向逐步稳定,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学科基础。

(一)研究团队建设日趋合理

围绕基地建设,近几年研究团队建设成效显著。本基地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5名,其中教授22人,获博士学位者15人,在读博士生2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人。研究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方向多元化,科研水平明显提高。

1 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要专职研究人员

研究方向

出生年月

学位年月

流域环境变迁与历史流域学研究

王尚义

1955.03

2002.07

教授

牛俊杰

1968.09

2008.06

副教授

张慧芝

1969.10

2005.06

副教授

王杰瑜

1964.01

2006.11

副教授

孟万忠

1971.10

在读

高级工程师

任世芳

1974.02

 

副教授

流域人居环境与经济转型研究

郭文炯

1965.03

 

教授

安祥生

1964.02

 

教授

冯旭芳

1967.10

2006.07

教授

闫二旺

1965.10

2003.07

教授

梁俊花

1957.08

 

教授

凌日平

1970.02

2009.07

副教授

流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

邵秀英

1963.01

 

教授

王玉明

1962.04

 

教授

 

1963.01

 

教授

 

1962.05

 

教授

佘可文

1958.07

 

教授

冯卫红

1972.10

2008.07

副教授

流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李素清

1963.10

2003.07

副教授

邱丽氚

1964.12

 

教授

马义娟

1965.04

 

教授

任健美

1954.03

 

教授

高玄或

1960.10

2006.12

教授

贾宇平

1968.03

 

副教授

史利江

1980.09

2009.07

讲师

侯志华

1980.12

 

讲师

2 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要兼职研究人员

校内兼职研究人员简况(按研究方向顺序)

序号

研究方向

姓 名

出生年月

职 称

学 位

所在系所

1

山西历史文化

陈亚平

1963.12

教授

博士

历史系

2

晋商与山西文化

殷俊玲

1965.10

教授

博士

社科部

3

山西民俗与信仰

袁钰

1965.3

副教授

硕士

政法系

4

区域教育发展

杜智平

1978.6

讲师

博士

教育系

5

区域文化教育

 

1963.01

教授

硕士

教育系

 

 

 

 

 

 

 

校外主要兼职研究人员简况(按研究方向顺序)

序号

研究方向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国别、机构)

1

区域经济

张复明

1963.09

研究员

博士

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2

历史地理

安介生

1965.06

教授

博士

复旦大学

3

历史文化与旅游

康玉庆

1960.6

教授

学士

太原大学

4

区域经济

景普秋

1970.05

教授

博士

山西财经大学

5

城市规划

李锦生

1960.01

教授级规划师

学士

山西省建设厅

6

旅游经济

朱专法

1963.09

教授

博士

山西大学

7

水资源利用

薛凤海

1952.08

教授级高工

学士

山西省水利厅

8

景观生态学

张金屯

1957.07

教授

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

9

植被生态

上官铁梁

1956.05

教授

硕士

山西大学

(二)研究特色日趋鲜明

本基地现有人文地理学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和自然地理学校级重点学科,设立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城市与区域规划、旅游开发规划等研究中心。初步形成了“流域环境变迁与历史流域学研究”、 “流域人居环境与经济转型研究”、 “流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 “流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四个研究方向。其中,“流域环境变迁与历史流域学研究” 从流域学角度,对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影响下水环境及社会文化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探究,初步构建了历史流域学的理论体系,提出改进居民的生态伦理观来约束人类社会行为,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对目前汾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流域人居环境与经济转型研究”方向紧紧围绕“资源型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转型发展”开展了系列研究,为山西省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的重大战略提供了决策咨询与技术支持,在省内相关部门决策咨询与技术支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流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方向将流域学交叉性、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与旅游学科应用性优势相结合,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在文化资源整合、古村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旅游产业集群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研究优势,为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流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恢复研究”方向运用数量生态分析技术开展了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建立了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类型区的植被恢复模式;应用环境生态分析技术开展了山西矿区煤矸石风化物的施肥和植物种植效应研究,提出了联合施肥和合理种植新策略,建立了矸石山自然植被恢复演替模式和矿业废弃地耐性植物数据库。

各研究方向通过各种学术交流,扩大了学科在全国影响力。最近五年,先后举办了中国古都学会年会、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年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近年来研究人员主持参与的研究项目多次获得的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山西省城镇体系发展研究”、“山西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分别获2008年、2007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应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获2008年省级优秀规划设计成果一等奖。发表的论文、论著,先后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山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百部工程”一等奖等。

(三)研究成果较为突出

已围绕历史流域学展开初步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其中,关于构建历史流域学学科体系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学界产生了一定反响,被《新华文摘》(2010.4)全文转摘。2004年以来,研究基地共发表学术论文272篇,其中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7篇,目前承担科研项目42项。

二、学术背景和社会需求

流域是一个自然区域,是一个以水资源为核心的集水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流域是人类文明滥觞之地,是目前重要的经济与城镇聚集区域;同时,也成为人类扰动较为剧烈的区域。近年来,流域人地系统的演变,流域经济发展与人口集聚,流域的生态压力不断增加,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渐趋突出。如何科学地解决流域问题,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学术背景

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域问题逐步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以及北约、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1991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在组织实施对全球变化研究的进程中越来越重视自然环境系统、生物地球化学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指出了大河流域系统是研究这些系统间相互作用机理的极为重要的对象。期间,美国密西西比河、哥伦比亚河等流域资源与环境的总体规划,埃及尼罗河的生态环境建设,印度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欧洲莱茵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流域的开发、利用与环境管理,均为国际科学界所瞩目。

我国流域问题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迅速。1998年樊自立开展了“塔里木河流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2年虞孝感等从生态补偿和流域管理等社会经济角度对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状况开展的评估, 2003年陈鹏和潘晓玲从景观格局指数损失角度分析了阜康三工河流域生态安全状况,近年来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在流域发展与管理、包括流域经济发展与空间优化、流域资源利用与环境效应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研究。

近年随着水资源问题、流域问题的凸显,许多国家、地区开始通过立法等手段,从水资源分配、利用角度严加控制,这些措施具有一定时效性,但多不能从源头上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学界所展开得了多学科研究,涉及地貌学、水文学、生态学、文化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已有研究多从单一学科角度、针对流域问题某一方面展开,所得结论相对流域问题的系统性,存在明显不足;此外,兼及流域问题形成的历史性,从历史长时段、流域系统性展开研究,就愈发薄弱了。

流域是一个以河流为中心、由分水岭包围的自然单元,又是一个以水资源为中心、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两种属性统一于一个现实的区域大系统中,就使流域成为一个融自然、人文、经济于一体的多维度的自然经济复合型整体,它是整体性极强、关联性很高的区域,不仅各自然、人文要素间关联性密切,而且上中下游之间、干支流之间、各地区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也十分显著。流域人地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流域研究、开发、建设、治理的整体性与一体化。目前,关于流域研究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涉及到人、地关系的方方面面,但是大多研究只是将流域作为普通的空间地域范围来研究, 未从流域学角度将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系统,探索它所具有以水资源为核心的、独特的自然、人文地域运动规律。早在1988年,王守春在《论历史流域系统学》一文中,就针对历史时期河流演变原因研究之不足提出:“今后的研究侧重点应当放在把河流与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进行研究”。他强调流域治理应注重流域系统性,认为“对于河流这样一个复杂的对象,不仅应当把河流的水文要素和流水地貌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不同方面,把河流的上、中、下游及支流、干流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不同部分,而且还要把河流所在流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即环境要素,看成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因此要从整体角度,即把它们作为系统来研究,才能对河流有更深刻的认识。

另一方面,流域作为人--水相互作用的复合系统,具有人类社会活动的突出时序性及自古以来即存在的人地系统演化的延续性。从流域历史观角度分析,现状流域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突变过程,而是历史时期日积月累的连续过程。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流域人地系统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及其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才有可能系统全面地了解当今流域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与来源,才有可能真正认识人地系统的现代状况,科学地预测其未来发展与演化方向,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协调、控制其发展过程,为流域健康发展提供可操作的决策思路。美国地理学家R·哈特向在《地理学的性质和透视》一书中提出:“地理工作者研究过去,不仅作为了解现在的钥匙,也为了它本身的地理内容。每一个过去时期都有当时的现在地理情况,一系列连续时期地理情况的比较研究,阐明了一个区域的地理变化,于是历史的时间量度和空间量度合并起来。”从流域人地系统整体性出发,考察流域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流域环境演变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规律,探寻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环境演变轨迹是近年来地理学、历史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的新的研究领域。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汾河是黄河的主要支流和山西省第一大河流,是山西省内政治经济核心区域。汾河流域问题能否科学解决,关系山西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全省的生态经济安全。针对日趋严重的流域问题,目前解决对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自为政、缺乏流域历史观、整体观。学术研究对策中,各个学科不能兼容交叉,历史与现实不能有机结合;政府管理对策中,部门分割、区域分割突出。亟待从历史流域学角度,以流域历史观、整体观对汾河流域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提出科学对策。

以流域历史观、整体观,对汾河流域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决策、汾河流域城镇化与工业化转型发展、汾河流域文化资源与旅游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对山西省推进转型、跨越的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科学价值和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术团队有待进一步整合

学科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宽领域的研究团队,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研究团队结构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杰出学者”少,除流域环境变迁与历史流域学方向以外,各研究方向缺乏在全国有影响的“重量级”人才,与高标准的文科研究基地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需要通过研究的深入及成果的形成,逐步提出本领域的研究型领军人物;二是研究团队中年龄普遍偏高,后备力量相对不足,影响学科可持续发展;三是学术团队有待进一步整合,现有学术成果相对集中于个别研究人员,团队研究、集团化科研攻关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各方向的研究力量尚需强化整合,各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和梯队的联合攻关组合优势还未有效发挥。

(二)科研条件还不能适应学科发展要求

目前,尽管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科研环境具备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但与未来学科发展的要求尚有差距。一是外文图书、现代信息手段不足以支撑国际学术交流的开展;二是经费不足,制约了优秀人才的引进、培养以及对重点项目启动的经费支持,同时,也不能满足大规模进行田野调查、大量采集资料的需要;三是现有实验设施设备的现代化、以及合理配套方面,不能适应大型重点项目的开展。所以,加大科研环境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是未来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系列化、标志性学术成果较少 

学科现有研究成果数量多,但针对流域人地关系的重点研究较少,研究领域相对分散,没有形成主题鲜明的系列化研究,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学术成果不多。四个研究方向中,除流域环境变迁与历史流域学外,其他方向还没有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高水平研究成果仍薄弱,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对学科地位的提高和在全国、全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提高形成制约。因此,加大学科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学科交叉的深度和广度,争取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发表有影响的高水平论文论著,进一步强化相应研究方向在国内、省内的地位,是近期学科建设的主要努力方向。

四、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山西省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和安全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整合资源、彰显优势,突出特色、集成创新,强化应用,重点突破,优化环境,扩大影响”的建设原则,以流域环境变迁与科学发展为主线,以汾河流域为主要实证研究地域,以流域学理论体系构建、汾河流域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决策、汾河流域城镇化与工业化转型发展、汾河流域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发展为重点,以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与关键领域的交叉性、综合性研究为突破口,提高科研水平,增强技术支撑能力。以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建设为依托,调整研究布局,强化队伍建设,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全面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与技术服务水平,努力建成在全省领先、在全国相关研究中具有突出特色和较大影响的研究基地。

(二)建设原则

——整合资源、彰显优势。以基地研究定位和研究重点为导向,凝聚研究方向,整合研究力量,促进不同研究方向力量的整合;创新管理机制,促进优势科研资源向基地优势研究领域集中,推进科研资源整合优化,形成具有整体合力的良性科研机制和创新基地。

----突出特色、集成创新。充分发挥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优势和区域综合研究优势,从流域人地系统整体性和流域问题的历史性出发,基础和应用研究结合,自然与人文相交叉,突出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性研究,通过面向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与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强化学科特色,提升科研水平。

----强化应用,重点突破。坚持学科推动和需求牵引相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推进优势基础研究提升的同时,紧紧围绕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选择汾河流域科学发展中重大瓶颈约束问题,集中力量,在重点研究方向实现突破,在优势方向实现跨越。

---优化环境,扩大影响。建立与完善基地管理体制,建立“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基地投入,强化基地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与省内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联合攻关和学术联系,提高基地服务能力,扩大基地的社会影响。

(三)发展定位

----具有国内影响的流域学研究中心和学术交流基地

----汾河流域科学发展决策咨询与技术支持中心

----山西省人文地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心

(四)建设目标

研究成果:(1)承担7-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争取1-2项国家或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独立或联合承担一批省、市、县级横向科研项目,完成3-4项全省性重大决策咨询与规划项目,争取有2-3项被政府部门采纳。(3)在本学科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40-50篇系列研究论文,出版至少1种系列学术论著;(4)力争获取省级及以上学术奖1-2项。

研究团队:争取1-2名方向带头人成为省级学术带头人或教学名师,培养和引进博士2-3名,初步构建起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整合协调的研究团队。

人才培养:建成包括人文地理博士、硕士、本科生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基地,设立流域学研究方向硕士点。

----科研条件:建成满足科研、教学需求的流域环境变迁实验室和专业资料室。

----平台建设:初步建成“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网站,成为基地研究信息发布与学术交流平台。依托地理信息实验室,初步建成汾河流域人口、资源、环境数据资料共享信息库。

五、主要任务

(一)科学研究

以“突出特色、重点突破、面向地方、扩大影响”为指导,充分发挥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优势,积极探索流域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主动承担山西省社会经济建设中带有关键性、综合性的重大任务,力争在历史时期环境变迁、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与规划、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矿区生态恢复与贫困地区发展等领域有较大的突破和进展,形成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系列化研究成果。重点研究方向:

1)流域环境变迁与历史流域学,以建设山西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基地和汾河流域环境变迁与治理对策研究核心机构为目标,跻身国内一流水平历史地理研究机构行列。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将历史流域学理论、流域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流域城市文化为主要研究方向,以汾河流域实证研究为基础,加强流域人文自然环境演变的综合研究,在历史流域学的理论体系、以及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交叉学科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未来五年将发挥学科建设领头羊的作用,整合研究力量,拓展横向、交叉研究流域,进一步提升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力。

2)流域人居环境与经济转型发展研究方向,以突出应用、提升研究水平,实现国家基金项目或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零的突破为目标,围绕“汾河流域城镇化与工业化转型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开展系列研究,在汾河流域城镇带协调发展、流域经济转型发展和山西特色城镇化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整合团队力量,提升科研水平。

3)流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方向,以优化团队结构、整合资源优势,提升科研水平为目标,以汾河流域文化演进与旅游发展影响机理,以及区域文化教育和旅游产业发展为主线,以汾河流域文化资源整合、流域古村镇保护性开发、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晋商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和文化教育发展为重点研究方向,力争在古村落遗产资源管理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实现省内领先水平。     

4)流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恢复方向,以理论联系实践、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使流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方向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满足培养高质量硕士研究生的要求。以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流域水环境演变及其生态修复策略、小流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新建环境变迁实验室,优化科研环境。

2   各研究方向规划立项选题范围

研究方向

研究重点

立项范围

流域环境变迁与历史流域学

1)流域学理论

2)流域生态环境

3)历史时期流域城市

流域学理论体系构建

汾河流域城市与政区演变研究

晋商商贸活动区域拓展的地理因素研究

汾河流域环境变迁与治理对策

流域人居环境与经济转型发展

(1) 汾河流域经济体系与经济转型研究

(2)汾河流域城镇带协调发展研究

(3)流域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研究

汾河流域经济体系与经济转型策略研究

山西中部城镇群经济与人口集聚和扩散机制及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

汾河流域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研究

流域文化与旅游开发

1)汾河流域文化、教育发展与资源整合

2流域古村镇保护性开发与管理

3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

 

流域古村镇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汾河流域教育发展、资源整合研究

汾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汾河流域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与保护

流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1) 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

(2) 流域水环境演变及其生态修复策略

(3) 小流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矿区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策略研究

小流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个例研究

汾河流域人工植被土壤水环境演变与生态修复研究

汾河流域环境教育研究

 

研究项目配套费:按照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每个基地每年支持项目2-3个,资助额度10-15万元,并要求所在单位等额配套研究经费,每年项目配套费10-15万元。总计5075万元。

(二)团队建设

本基地已经形成了梯队层次、职称、学位结构呈良好态势的、有一定学术实力的学术团队,研究队伍建设坚持存量调整为主、增量优化为辅的原则,在积极引进高层次教学研究人才的同时,重点针对研究队伍现状进行力量整合和重组,积极培养各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形成相应的研究群体,以强化科研教学力量。

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为学术骨干的发展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优先安排和鼓励学术骨干的外出访学和各种学术活动,以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组织优化和整合研究力量,充分发挥学术骨干的带头作用和影响力,争取培养1-2名方向带头人成为省级学术带头人或教学名师,进一步提高学术带头人的研究水平和在国内、省内的学术知名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学历和学位层次,四个方向涉及的青年学术骨干培养成为校级的学术带头人,优化团队梯队结构。

以加强基地主要研究方向,凝聚学术研究力量为导向,引导基地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形成研究合力,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整合研究力量,优化梯队结构。围绕重点项目,组织力量,积极推进交叉、综合研究和集成创新。

按照“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研究人员管理体制,面向学校内部、相关院校与研究机构,加强方向或围绕项目的兼职研究人员的聘任,强化与补充科研力量。充分利用学院引进人才政策,积极引进学科发展紧缺人才,培养和引进博士2-3名,提高流域文化研究与经济地理研究实力,不断完善研究人员结构。

(三)学术交流

围绕基地主要研究方向和重要研究成果,积极与中国历史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等联合,主办或协办2-3次流域学方面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围绕基地研究项目和流域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每年组织2-3次小型专题研讨会或学术论坛。

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每年邀请一定数量的校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四个方向每年都要派主要研究成员参加国内学术会议;每年都要派出相关人员,去重点院校作学术交流或学术访问。

与山西省发展研究中心、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局、省旅游局等建立密切的研究合作关系,积极开展重大问题的联合攻关,促进研究成果应用于山西省经济社会建设实践。

以创建和发展历史流域学为重点,推进基地研究的理论创新,开拓我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丰富我国历史地理研究内容。

突出基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功能,形成汾河流域人地关系综合调控、经济转型、城镇带建设、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生态安全决策等方面的系列成果,为山西省转型发展、文化强省、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决策咨询与软科学技术支持。

强化基地产学研结合,扩大基地的学术影响。整合省内相关研究力量,强化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促进产学研结合,构建流域科学发展研究的平台。

学术交流经费投入:平均每年10万元,五年合计50万元。

(四)人才培养

加强人文地理应用型人才培养。面向社会需求,依托现有本科专业,以拓宽基础、加强应用为方向进一步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在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基础上,建立流域学方向硕士点,培养地理学专业相关方向的硕士生。

(五)设施条件

在教学设备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实验室与资料室的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新建环境变迁实验室、人文地理实验室。加强图书资料建设,重点补充外文图书资料,借助网络平台补充外文电子期刊。主要项目与投资:

 环境变迁实验室建设:建设经费投入331万元,分两期建成。

第一期,201010-20117月投入155万元,主要仪器包括,LINTAB年轮分析仪及附件、树木生长锥及附件、便携式X-荧光土壤重金属分析仪、岛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便携式高精度土壤水分测量系统-DL2E、通用土钻、钢制通风橱、超净工作台、钢制实验台及实验室环境改造。

第二期,20118-20127月,投入186万元,主要仪器包括,离子色谱仪、地下水多级监测系统-Waterloo401、超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MINI-PAM、数字植物冠层图像分析仪-CI-110、水体毒性荧光仪-TOXY-PAM、便携式光合-荧光测量系统-GFS-3000、土壤有机污染快速探测系统-EcopROBES5、土壤入渗仪、RHZIO根系分析系统、树木测高测距仪、土壤pH计、数显型土壤紧实度仪-SC-900、手持GPS定位仪、便携式土壤养分测定仪。

图书资料建设:重建过去的环境是环境演变研究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实质是以有关过去环境的记录为依据对过去的环境进行复原。历史文献中关于环境演变的直接记载,都是考证环境演变过程的依据,对比不同时期文献中关于环境演变的记载,可以做出环境演变过程的推断。基于研究的历史文献需要,基地建设需要加强历史古籍类图书资料的建设。

重点补充的图书资料包括:(1)《中国方志丛书》共5359册;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2)《宋元方志丛刊》共8册;中华书局2009年影印出版;(3)《中国地方志集成》已出版105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4)《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共20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续编》共20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5)《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68册、《续编》、《补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重印;(6)《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系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陆续出版。包括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影印版)(22);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40册)陕西省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16册)《复旦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56册、《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20册)、《南京稀见文献丛刊》、《浙江图书馆稀见方志丛刊》等。

图书资料经费投入总经费90万元;2010年投入20万元;2011年投入20万元;2012年投入20万元,2013-2015年每年投入10万元。

六、年度计划

本建设为期五年,具体年度研究重点为:

(一)201010201112

研究重点:构建流域学理论体系,明确流域学研究重点,凝练基地研究方向。(1)流域学理论体系与方法研究;(2)国内外典型流域开发与综合整治案例及比较研究;(3)汾河流域发展重大问题的个案研究。

预期重点成果:编写与出版《流域学理论与实践案例》;完成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与城市布局之关系研究;完成流域古村落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以汾河流域为例;汾河上游流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汾河流域城镇群一体化发展研究等项目。

学术交流2011年上半年召开“流域学”学术研讨会。

条件建设:1)完成环境变迁实验室建设一期工程;(2)筹建历史古籍为主的专业资料室;(3)建设100平方米的基地工作场所,包括会议室、办公室等。

平台建设:(1)初步建成“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网站;(2)建设初步的汾河流域人口、资源、环境数据资料共享信息库。

(二)20121201212

研究重点:在流域学理论框架建构基础上,开展分支学科研究。(1)流域自然属性与经济特征理论研究;(2)汾河流域发展重大问题的个案研究;(3)流域一体化管理机制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团队建设:引进人文地理、历史地理方向博士各1名。

条件建设:(1完成环境变迁实验室建设二期工程;(2)继续建设历史古籍为主的专业资料室。

学术交流:针对山西省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召开“流域科学发展”专题论坛。

平台建设:完善“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网站;(2)重点建设汾河流域人口与资源数据库。

(三)20131201312

研究重点:突出流域人文属性和人文特征的研究.同时,促进“策略研究”向“技术研究”的延伸。(1)流域城市与政区演变、流域文化与旅游研究;(2)汾河流域教育资源整合及教育问题研究;(3)流域生态、水、土壤等环境修复技术研究。

条件建设:(1完善环境变迁实验室建设;(2)继续建设历史古籍为主的专业资料室。

学术交流:召开“流域科学发展”学术会议。

平台建设:完善“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网站;(2)重点建设汾河流域经济与城市数据库。

(四)20141201512

研究重点:(1)流域生态、水、土壤等环境等重大修复技术研究。(2)针对流域经济、城市、旅游等重大问题的个案研究。(3)总结前四年研究成果,出版“流域学”方面的专著。

条件建设:(1环境变迁实验室申报山西省重点实验室;(2)初步建成基本满足基地研究的历史古籍为主的专业资料室。

平台建设:完善“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网站;(2)重点建设汾河流域经济与城市数据库。

七、主要措施

(一)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基地管理机构,形成以中心学术委员会为最高学术决策机构的管理机制;完善基地下设研究所与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完善中心学术委员会管理制度。

完善学科带头人组织科研机制,在学科带头人组织下,建立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依据研究项目的变化,及时进行研究人员的重组和调整;吸收校内外的研究力量,集中精力攻关。

坚持严密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建立完善的日常工作管理和科研管理制度,确保基地真正成为科学研究中心、机制创新中心和管理规范的典型。

(二)优化基地建设环境

学校对基地建设采取倾斜支持和宽松的发展政策,为基地科研与教学改革创造一个宽松激励的环境,为基地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以基地建设工作为龙头,调动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学校相关的研究力量和设施,促进基地发展。

结合基地建设目标,对学科方向的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经费、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给予倾斜。

构建校企合作机制、校校合作机制、校研联合机制、联合项目机制、科研追踪机制等外联机制,加大学术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成果社会化、市场化。

加强校内学科和相关领域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充分利用其他院系的校内人才优势、学术资源、仪器设备等条件,促进基地建设。

密切与国内外同行以及有关专家的学术联系,加强与国内外学者的合作,积极组织高水平、高层次的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积极支持基地研究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优化基地的学术环境。

(三)建立创新高效的管理制度

实行“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面向全社会进行人员的聘任,凝聚和优化科研力量。

建立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准则的运行机制,使学科建设走上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建立兼职人员 “带课题进基地、完成课题后出基地”的聘任机制。

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按照学校学科带头人目标责任书的要求,认真进行量化考核,保证完成各项科研任务。

完善基地建设的财务管理、项目管理、设备管理、资料管理等制度建设,保证基地健康发展。

(四)多渠道争取发展资金

积极争取山西省级和教育厅的建设基金支持。学校加大基地投入力度,在基地建设上设立专项基金予以扶持。根据学校的科研奖励制度,申报立项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给予配套经费资助。加大与社会、应用型部门合作和横向研究项目,拓宽发展必须的资金来源渠道,为改善发展条件奠定基础。

4 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近三年建设经费投入计划  单位:万元

年度

实验室建设

专业图书

学术交流

项目配套

小计

2010

155

20

10

15

200

2011

186

20

10

15

231

2012

25

20

10

15

90

合计

366

60

30

45

501

 

                                              

 

 

 

 

 

 

 

                 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20108

 
Copyright 2010-2015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www.cnhzkaihao.com 地址:太原市南内环街189号 邮编:0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