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卷 第 4 期
地 理 学 与 国 土 研 究
1999 年 11 月
Geog raphy and T er ritorial Research
Nov . 1999
经济转型期资源型区域农村工业化探讨
白 明 英 郭 文 炯
(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 太原: 030012)
提要: 晋城市农村工业发展在中西部资源开发型区 域具有一 定的代表性。该 文以此为 例, 探讨 该
类型区域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的基本思路及实施对策。
关键词: 农村工业 资源型区域 经 济转型期
1经济转型期农村工业发展的背景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 实现 九五 和 2010 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是实现经济体制与经济
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意味着我国社会经济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即转型发展时期。
正确认识这一时期农村工业在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责任和面临的障
碍, 是发展战略选择的前提。
1. 1 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工业化的历史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 晋城市农村工业从业人员和总产值分别以年平均 15. 2% 和 29. 3% 的递增
率高速增长。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发展
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八五 期间农村工业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23. 5 万人, 累计用于补
农资金达 1. 5 亿元, 上缴国家税金 11. 6 亿元。
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工业担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 ( 1) 农村工业在目前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
重要地位。1996 年, 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的 70% 、工业总产值的 80% 均来自农村工业。因
此, 农村工业的发展状况不仅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兴衰, 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兴衰。在晋
城市 九五 计划中提出 GDP 年均增长 12. 5% 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农村工业总产值必
须保持在平均 19. 2% 的较快增长水平。( 2) 通过发展农村工业,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
化转移, 推进乡村城镇化进程, 是我国大力倡导的乡村发展之路。据预测, 到 2010 年晋城市农
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 63 万人, 实现其非农化转移的重任将主要落在农村工业身上。目前, 乡
村城镇化远远滞后于非农化。1996 年晋城市城镇化水平低于非农化水平 12. 5 个百分点, 存
在大量隐性城镇化人口。城镇化长久滞后于非农化, 将阻碍经济增长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在
加快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同时, 实现劳动力的地域转移, 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进
行, 是农村工业的历史重任。( 3) 农村工业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现在基本上停留于为农业提供
部分发展资金的以工补农阶段。当前, 农业产业化已被认作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从总体上组织、改造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思路。走产业化农业开发之路已成大势所
趋。农村工业应适应这一新的趋势, 深化与农业的关系, 在农业产业化中唱重头戏。
1. 2 资源型区域农村工业发展特点与问题
有的学者依据农村工业发展的初始主导环境条件, 将我国乡镇工业发展分为六种类型: 农
收稿日期: 1999- 01- 03 修改稿日期: 1999- 09- 01 第 14 页
副产品加工型、城市辐射型、矿产资源开发型、外资外贸推动型、人力资本推动型、市场加工型。晋城农村工业具有典型的矿产资源开发型特征: ( 1) 农村工业的快速增长, 基本上依赖于
煤、铁矿产资源的高强度、掠夺式开发。仅泽州县, 近十年间煤炭资源耗损达 2. 5 3 亿 t 左
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 25% 左右。( 2) 产业结构以采掘、原材料工业为主。
采掘、原材料工业产值占农村工业总产值 76. 5% 。煤炭、冶炼、铸造业在农村工业中占有举足
轻重的地位, 82% 以上的企业与煤、铁资源有关。而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
7. 3% 。( 3) 布局结构受资源分布制约, 属一种特殊的村落经济。全市 7. 8 万个农村工业中, 个
体、村办企业占 91. 3% 。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散布于各村, 形成 村村点火, 处处冒烟 的分布格
局。( 4) 企业规模结构表现为小规模、低档次重复扩张, 农村工业平均职工人数仅 18. 4 人, 平
均产值 58 4 万元。
资源型区域农村工业进一步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与问题。( 1) 对资源的高强度、掠
夺式开采, 使其所依赖的矿产资源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据估计, 泽州县以现有的开采能力和回
采率计算, 再过十年左右, 矿产资源优势将不复存在, 煤铁支柱所沿袭的总量扩张模式已难以
为继。( 2) 低水平、小规模的重复扩张和单一的煤、铁初级产品结构, 使其市场空间狭小, 市场
竞争能力低下, 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3) 分散的布局使工业化难以起到推动城镇化的作用。
( 4) 农村工业的污染使其自身的发展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1. 3 经济转型期农村工业发展的外部压力
经济转型时期, 是我国实现 两个根本性转变 的一个关键时期, 也是实施 中国 21 世纪议
程 的重要时期。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共
进, 成为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为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家提出了相应的
行动要求: 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以提高效益为中心, 切实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行业管理, 限制粗放经营, 鼓励集约经营;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
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 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坚决扼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等, 并制定
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这些宏观要求和相应的对策措施对农村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外
部约束。资源开发型农村工业存在的资源浪费严重、经营粗放、效益不高、破坏生态、污染环境
等问题, 都须按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要求来解决。
发展是在不断的决策选择中进行的。我国社会经济跨世纪发展的要求和上述农村工业的
历史责任, 面临的障碍, 使得农村工业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选择。在增长中实现转型, 在转
型中求得发展, 应是农村工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农村工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 决定了它必须保
持持续、快速的发展。也只有其持续、快速的发展, 才能为转型提供良好的基础, 增强它对转型
的承受能力; 资源型经济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又决定了它必须实现转型, 只有通过转型来形成
新的增长机制, 才能突破其自身障碍和外部条件的约束, 实现其发展。可以说, 增长与转型是
经济转型时期资源型区域农村工业的双重任务, 两大任务一并完成, 才称得上实现了转型发
展。实现资源型农村工业的转型发展需形成新的发展机制, 包括: 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机制; 乡村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机制; 城乡工业合理分工、良性循环机制; 乡村非农化与
城镇化同步发展机制。据此, 可将其转型发展方向概括如下:
第 4 期
白明英等: 经济转型期资源型区域农村工业化探讨
第 15 页
2. 1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高耗型向资源节约型, 由单一要素推动型向多要素推动型转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上这两方面的转变, 既是我国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也是突破资源
型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单一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的必然要求。可以说, 它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
核心问题。没有上述的转变, 资源开发型农村工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终将
得不到解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一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把经济基础由不可再生
资源转移到可再生资源上来。突破口是实现支柱产业的多元化; 二是建立节矿型的工业体系,
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煤铁资源优势期, 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争取更为充裕的时间和资金积累。
2. 2 在产业选择上实现由城乡竞争型向城乡互补型, 由脱离农业型向回归农业型转变
城乡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构, 是资源型区域的普遍现象。城乡工业高度同构, 致使
城乡企业在原材料、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上无序竞争。在发展初期, 农村工
业凭借自身灵活的体制优势在市场上占据主动。然而, 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发育, 城市国有企
业活力的增强, 农村工业自身体制效率优势将逐步丧失。它将面临着来自城市工业的严峻挑
战。重组城乡经济, 实现城乡合理分工, 这是未来市场对城乡工业提出的要求。实现城乡产业
互补,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建立合理的横向、纵向分工。即根据各自优势, 重新选择产业发
展方向, 构成城乡互补的产业群体。使城乡经济位居两个不同层次的平台上发展。二是加强
城乡工业联合, 组建企业集团, 形成利益共同体。
农村工业向回归农业型转变, 既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历史责任的要求, 也是农村工业实现
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例如高平厦普赛尔公司, 以著名的高平黄梨为原料, 联合 2 万多农户,
形成了黄梨规模化生产加工基地, 走出了一条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
产业化之路。厦普赛尔公司的成功范例表明, 以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后盾, 选择农村工业发展方
向, 是协调农村工业与农业关系的基点, 也是农村工业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2. 3 在产业布局上实现由分散型向适度集中型转变
资源型区域农村工业分散布局的现状, 既有资源型企业本身所固有的布局指向的原因, 也
受 80 年代农村工业 离土不离乡 的政策导向的影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种布局模式已日
益不适应农村工业的发展要求。( 1) 本地区农村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 原来的乡土环境已成
为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 2) 农村工业追求集聚效益的愿望随着企业资本的增大日益强
烈; ( 3) 分散布局所带来的蚕食耕地、污染面状扩散等问题日趋严重; ( 4) 分散布局严重制约着
乡村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因此, 无论从农村工业本身发展要求, 还是从耕地保护、环境保护、
推进乡村城镇化角度来看, 农村工业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已成为必然趋势。
2. 4 在企业体制上由政企合一型向政企分离型转变
资源型区域农村工业所有制结构中, 以社区政府推动而兴的乡办、村办企业, 在数量上虽
不占多数, 在产值构成中却占重要地位: 晋城市农村工业企业中, 乡、村办企业仅占 8. 7% , 但
其产值却占 43. 7% 。这类型企业与社区行政经济联系密切。在企业初创或市场紧缩的严峻
时期, 能够有效地动员和组织生产要素, 强化资金积累, 扩大生产规模。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
的逐步发育, 其弊端就日益显露出来。产权的模糊性, 很自然地将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错位
于乡村政府手中。乡村政府又不自觉地模仿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 把它逐步演化成 准国营
企业。一方面使农村工业原有的灵活经营机制逐步丧失; 另一方面社区政府的社区性目标和
速度型战略, 也成为农村工业布局分散化、增长方式粗放化和企业行为短期化的深层次原因。
农村工业只有摆脱社区政府和社区利益的约束, 强化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 才有可能实现产业
第 16 页
地 理 学 与 国 土 研 究
第 15 卷
结构和布局方式的转变。因此, 应抓住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机遇, 从理顺产权关系
入手, 重塑农村工业和社区政府的关系, 使企业彻底摆脱 政企合一 的旧体制约束, 真正成为
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的主体。
3 资源型区域农村工业化的战略途径与对策
产业结构、布局方式、产权制度与组织方式是农村工业转型发展中的三个主要方面。其
中, 产业结构、布局结构调整是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 产权制度的改革与组织方式创新则是实
现转型发展的基础与保证。
3. 1 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
以支柱产业单一化、产品结构初级化和增长方式粗放化为特征的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的
调整, 重点在两个层次。即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内部
结构调整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进行: ( 1) 在纵向方面上, 走传统支柱产业延伸转化和加工升级
之路, 促进产业的多层次化和高级化, 实现支柱产业的有序转换; ( 2) 在横向方面上, 依托现有
经济基础和其它优势资源, 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替代产业之路, 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实
现产业构成的多样化和支柱产业的多元化。农村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第二层次上究竟应沿
哪一种途径来实现。笔者认为, 这必须围绕上述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选择的几个转变来构思。
基本方向可概括为: 在强化农业基础和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上, 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注
重可再生资源的系列加工, 着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促进支柱产业多元化; 有选择地发展传统
支柱产业的后续加工业, 实现传统支柱产业的升级。
结合晋城市农村工业发展的实际, 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为: ( 1)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
主攻方向,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特别是农林牧特产资源的加工业和以丰富的建材资源为后盾的
建材工业, 逐步形成新兴支柱产业。( 2) 限煤上铸 , 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煤炭采掘、冶炼等
初级资源型工业, 鼓励技术含量较高的精密铸造业的发展。( 3) 依靠科技进步, 围绕支柱产业,
有选择地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生物制药、高档建材等起技术领航作用的科技型龙头企业
和节能降耗技术推广项目, 为未来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奠定基础。
3. 2 建立农村工业区,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布局模式由分散向适度集中转变, 这既是协调乡镇工业与小城镇建设关系的必然要求, 也
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农村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产业结构转型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以农副产品和建材为主的加工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一定的人口和产业的集聚。
加工工业区位选择中, 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获取集聚效益, 是其主要因素之一。因此, 无论第三
产业发展, 还是加工工业发展, 均要求产业布局逐步走向集聚。针对上述要求, 今后农村工业
小区建设应作为调整农村工业布局方式的突破口。通过工业小区建设, 走出一条能够吸引和
形成一定技术规模、资金规模和基础设施规模的、相对集中的发展之路。
在农村工业小区建设的操作上, 首先小区建设必须以县城与中心镇为依托, 实施 一县一
城多镇 的乡村城市化战略, 将农村工业小区建设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统一规划、合理布
局。通过良好的用水、用电、用地等基础设施硬环境和人为软环境, 吸引企业落户, 通过集聚效
益来促进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其次, 工业小区建设要以企业集团、主导产业、龙头产业为
产业基础,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区。第三, 需有一系列的政策作保证, 以调
动企业入区的积极性。一方面应在土地使用、贷款发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增加户籍管理的
第 4 期
白明英等: 经济转型期资源型区域农村工业化探讨
第 17 页
弹性, 实施职工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另一方面, 需调动社区政府的积极性, 将
小区建设列入乡镇政府的责任考核目标, 并在入区企业的利、税、费等的分成方面, 兼顾企业所
属社区的利益。
3. 3 创新企业组织制度, 形成新的发展机制
农村工业从发动型式上, 可简单概括为两类, 即社区政府发动型和个体私人发动型。以社
区政府推动而兴的农村工业, 一般企业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 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强。
而且在增加社区财政收入、支持农业生产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晋城市目前农村工业中, 企
业规模较大的多属于这种类型。如前所述, 这类农村工业发展中存在着政企合一的旧体制的
严重约束。摆脱这种旧体制约束, 走上自主发展道路, 是它在体制方面转型的基本方向。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企业向公司制转化, 被实践证明是明晰产权关系的重要选择。针对本市农
村工业的实际, 可根据企业规模大小、效益高低、市场前景等现状基础。因地制宜地采用企业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或兼并、托管、出租等组织形式来进行改造。
以个体私人推动而兴的农村工业, 由于其生产者、经营者、决策者的高度统一, 企业的机动
灵活性较强。但企业规模一般较小, 创新和整体竞争能力较差。企业组织多是父子兵、兄弟伙
的作坊式的传统小农经济组织方式。这类企业的组织创新面临两方面的任务: 一是规范企业
行为, 实现由小农经济组织方式向规范化、制度化的现代化企业模式转变。二是通过组织制度
创新, 实现规模优势, 提高企业的竞争和创新能力。其实现方式包括: ( 1) 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
础上, 以资产为纽带, 技术和专业化协作为基础, 采取兼并、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 组建跨行
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联合体; ( 2) 以名牌产品为龙头, 吸纳配套厂、协作
厂组成企业集团; ( 3) 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造, 对产业关联度大的一批企业以持股等形式形成综
合经济实体; ( 4) 搞横向联合, 外向嫁接, 改造成规模经济实体。
参 考 文 献
1 厉以宁. 转型发展理论 北京: 同心出版社, 1996
2 苗长虹. 我国农村工业发展型式研究 地理学报, 1998, ( 3)
3 程延龄, 张先和. 结构创新再度辉煌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5
4 沈金明等. 论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农业经济问题, 1998, ( 3)
5 郭文炯. 晋城市农村工业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998, ( 2)
( 上接第 12 页)
5 神华工程示意图. 人民日报, 1996- 02- 08
6 全国 98 99 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8. 10
7 中国交通 驾驶员实用地图册( 第 3 版) . 成都地图出版社, 1997. 4
8 李同升, 陈宗兴. 关于我国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规划与建设的若干思考. 经济地理, 1997, ( 1) : 6~ 10
9 韩增林. 试论环渤海地区港口运输体系的建设与布局. 经济地理, 1995, ( 1) : 79~ 84
10 钱今昔. 为新亚欧大陆桥筹谋, 连云港市域发展战略研究 评价.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3, ( 4) : 54~ 56
11 周建华, 姚士谋. 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4, ( 1) : 31~ 35
12 李同升. 新亚欧大陆桥开放开发与陕西区域经济发展探讨. 国土开发与整治, 1996, ( 3) : 25~ 30
13 王丽萍. 90 年代河北省区域开发与生产力布局研究.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3, ( 4) : 7~ 12
14 董宪军. 黄骅港的战略地位与河北省及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9, ( 3) : 11~ 14
15 光明日报, 1996- 11- 19
16 武伟, 宋迎昌. 论铁路干线对沿线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 经济地理, 1997, ( 1) : 92~ 96
作者简介: 张贵祥, 男, 博士生, 1965 年 5 月生, 主要从事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等方 面的研究工作, 已 在 经济地理 等
杂志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